【24drs.com】根據發表於美國臨床內分泌科醫師協會第21屆年會與臨床研討會的研究,目的為制止β細胞分子破壞的藥物,可能是阻止自體免疫第1型糖尿病的下一步。
  
  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小兒醫學、免疫科教授、Barbara Davis兒童糖尿病中心執行長George Eisenbarth博士表示,我們做的試驗大多數是在最近發生的第1型糖尿病,當時已經有至少達20%的β細胞流失;如果可以加以預防,將可以更容易地控制病況;很像是蜜月期。
  
  目前,檢測抗體可以預測個人發生第1型糖尿病的風險,甚至是發生疾病的年紀—有朝一日可以用這些資訊於預防治療。
  
  Eisenbarth博士在最近的一篇報告(Endocr Pract. 線上發表於2010年5月1日)中寫道,在隨機取樣之大體進行的這類檢測結果認為,美國有50萬人屬於發生第1型糖尿病的初期階段,強調發現預防性藥物的迫切性。
  
  因為第1型糖尿病的發展病程緩慢,必須依據β細胞的逐漸流失,確認遺傳易感性和誘發因子,可以實現預防目標。
  
  他解釋,有第1型糖尿病的遺傳易感性者,在生命中的任何階段都可能發生,如果一個人是第1A型糖尿病患者的同卵雙胞胎,勢必有相同風險 — 自體抗體可能較晚出現、糖尿病比較晚爆發。這個疾病的第二波發生率高峰期在70-80歲時。
  
  迄今,與發生第1型糖尿病有關的自體抗體有4種:胰島鋅傳導子(ZnT8)、胰島素瘤相關抗原、麩胺酸脫羧酶、胰島素自體抗體。
  
  現在,這4種自體抗體都有商用分析方法,用於有疾病家族史者的篩選。
  
  發現單一種抗體表示發生第1型糖尿病風險約為5%,而一般人的發生風險約0.3%;不過,有兩種以上自體抗體者,這風險更高— 從出生追蹤到10歲,風險高達90%。
  
  Eisenbarth博士表示,我們不只可以預測風險,現在還可以預測幾歲時會發生第1型糖尿病,有兩個因素可以預測發生年紀,如果你同時有這兩種參數,可以解釋發生第1型糖尿病之年紀時變化的三分之一狀況。
  
  第一個因素是發現自體抗體時的年紀;如果我們認為自體免疫過程始於第一次自體抗體出現時,這有其道理。整體而言,當你第一次出現自體抗體時的年紀越大,發生糖尿病的年紀也越大。
  
  第二個預測因子是第一次發現胰島素自體抗體時的濃度。他表示,這是特別針對胰島素自體抗體,其他自體抗體的濃度都無關於何時發生第1型糖尿病。
  
  目前,口服胰島素(以誘發耐受性)與免疫抑制或免疫調節藥物顯示可保留β細胞,延緩6個月至1年發生糖尿病,不過,Eisenbarth博士的團隊著眼於更特定的標靶療法,針對以下三種分子的複合體:胜肽間的互動、T-細胞受體、以及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分子。
  
  他指出,這代表我們可以有許多不同方式針對這個三分子複合體,可望發展一個特定且安全的療法。我們不常有這樣好的機會可以來預防一種疾病,暸解其自體免疫而不是自體免疫療法。
  
  根據Pinnacle健康體系的內分泌科醫師Shivani Narasimhan和Parul Kakaria醫師表示,擁有第1型糖尿病自體抗體檢測方式對執業醫師而言相當重要。Narasimhan醫師表示,Eisenbarth醫師的實驗室會篩檢2-45歲家人的自體抗體;這篇研究相當實用。 
  
  Narasimhan醫師表示,她的第1型糖尿病成年病患相當相當擔心家人和子代發生該病的風險;如果想生孩子或已經有孩子,會希望知道這些,只是因為我們掌握到它,並不意味著有預防方法。
  
  Kakaria醫師表示,不過,篩檢有其他幫助。如果病患願意,可以納入臨床試驗,他們會進行一系列驗血,由小兒內分泌科醫師追蹤。
  
  資料來源:http://www.24drs.com/professional/list/content.asp?x_idno=6834&x_classno=0&x_chkdelpoint=Y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順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