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的定時器!打針檢查有人催 不再單打獨鬥
 
 

根據統計,台灣每年用於糖尿病及其合併症的治療費用高達近百億元,其費用僅次於高血壓;健保局為讓病患獲得更周密的照護,從而節省醫療成本,從民國90年11月起實施「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試辦方案」,目前全台有21萬名患者接受醫護團隊的照護,患者住院次數及住院費用都明顯降低。

定期追蹤 時時督促患者

健保局醫務管理處科長李純馥指出,過去糖尿病的照護往往是由醫師對病人提供單向的服務,但這種傳統單打獨鬥的治療方式,患者只是被動配合,而且醫師在門診能分給病人的時間有限,於是該局決定透過健保支付方式的改變,並配合衛生署的「糖尿病共同照護網」,提供糖尿病患連續性醫療與照護,以減緩病程及減少併發症,並定期追蹤、衛教及督促患者,將疾病控制在最佳的狀態。

這項試辦計畫自90年實施至今,參加的醫療院所數已由91年的158家,增加到602家,其中醫院203家、診所399家,幾乎比較大型的醫院都能提供病患團隊照護,就連基層診所也都響應熱烈。

獎勵醫院 全力照顧病患

李純馥指出,所謂「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試辦方案」,是由各地已參加「糖尿病共同照護網」的醫療院所加入,並以提高給付方式鼓勵醫師把病人照顧好,它分成初診、複診、年度評估3個階段,每階段按照醫療指引建議所需執行的項目而有不同,包括體重、血壓、糖化血色素、空腹血糖、空腹血脂肪、血清肌酸酐、肝功能、尿液分析、微白蛋白、心電圖、眼底攝影、足部檢查。

這些必須執行的檢查項目確實完成後,一起包裹申請,而且每階段的包裹式申報皆含個案管理費,目的是希望民眾能得到醫師、護理師或營養師充分的衛教指導,更重要的是,健保局還設有品質獎勵措施,只要醫師照護病患的評比在排序前25%者,由健保局提撥一筆金額給實施成效良好的醫療院所,等於每收一個病人,就多1000元獎勵。

規律回診 檢查次數增加

李純馥表示,該局每年約花1.5億到1.8億元執行「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試辦方案」,首要之務是要求醫師該做的檢查與衛教都必須確實執行。對於病患,希望可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醫療照護品質,並得到由醫師、營養師及衛教師組成的照護團隊所提供完整的專業服務;在醫療院所方面,則可藉由建立完整、合理、結構化的標準化醫療流程,依序執行糖尿病患者的處置、衛教等慢性病管理,以維持與提升良好的醫療成效,進而累積聲譽。

而為瞭解實際執行成效,健保局分析94及95年的資料結果,顯示加入該方案的病患較未加入者平均每人接受血糖、糖化血色素、血脂、尿蛋白、眼底檢查…等重要檢查的種類增加2.45種,每人平均就醫次數也比未加入者增加2.01次,換言之,病人因規律回診及定時接受重要檢查的情形也都明顯變好。

控制良好 住院次數減少

另一方面,雖然糖尿病患因看病的總醫療費用,參加方案者較未參加者平均每人增加3312元,但相對住院的次數以及醫療費用則顯著減少,這代表糖尿病給付改善方案提高了糖尿病照護品質,進而避免或減少了糖尿病變得嚴重而住院的機會。

至於糖尿病患究竟應到大醫院或基層診所看診?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認為,由於獲得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的醫護團隊都有一定的水準,若從經濟及時間成本來考量,患者就近到診所還是比較省錢。

案例故事3

 

不敢下針 診所天天幫他打

「可不可以不要打胰島素?」很多糖尿病患聽到自己罹患了糖尿病,第一個反應常以為自己一生都得靠吃藥、打針過日子,不過醫師梁宏志總會設法減輕病人對藥的負擔,一名糖尿病患原本放棄了打胰島素,後來在醫師的鼓勵下,如今天天報到。

56歲的李姓男子是自97年到診所就醫,剛開始糖化血色素達到10.29,病人相當懊惱,剛開始還配合施打胰島素,但是後來又中斷了,最近梁宏志不斷鼓勵他,才發現原來他是「自己不敢對自己下針」,於是醫師特別交代他天天來診所報到,診所願意幫他免費服務,這才克服了他對打針的恐懼。 (記者翁禎霞)

案例故事4

 

病情穩定 遠離住院的日子

現年50多歲的小惠(化名)從年輕就努力工作賺錢養家,也因早、晚都上班,直到眼睛突然看不清楚到醫院就診,才發現年紀輕輕,不到30歲就罹患糖尿病,後來因為吃藥不定時,經常昏倒掛急診住院,幾乎變成加護病房的常客。

板橋市翰生診所院長楊永定表示,小惠因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,視力嚴重受損,成為領有殘障手冊的視障人,6年前她開始到診所看診。楊永定說,當醫師就要有同理心,站在患者的立場來著想,小惠到診所後,因為相信他,變成朋友一般信任,更養成按時吃藥、打針習慣,6年來病情穩定,不曾因病發住院。也因醫療花費少,家庭經濟也不會因此受影響。(記者王長鼎)

2010/05/31

【元氣周報/記者詹建富/報導,記者陳立凱/攝影】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順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